-
-
-
公众号 -
我们 -
⑦ 调节池:水量均衡的优化运用
在污水处理厂中,调节池虽非必需建设,但其多功能性使其成为水量均衡调整的重要工具。本文将探讨调节池如何优化运行以应对进水水量的周期性变化。
▷ 进水水量变化的影响
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习惯导致污水厂进水水量随时间变化,这种变化对处理工艺产生影响,特别是对需要额外物料供给的工艺段。人工管理无法实时调控,因此污水厂常采用高成本方式,设定最不利物料投配量并保持,以确保出水水质。
▷ 功能与设置
调节池主要用于削峰平谷,设置在预处理后、工艺处理前的流程位置上。其容积可设定为8~16小时的小时平均流量,并配置二次提升泵,设定为恒流量运行。
▷ 运行机制
☑ 高峰期:容纳进水提升泵在高峰期因高液位导致的水泵静扬程下降、提升水量增大的差值水量。这个差值水量会在调节池内积存,直至高峰期回落。
☑ 低峰期:进水提升泵水量下降,二次提升泵水量保持不变,利用调节池内积存水量补充不足部分,保持恒定流量。
通过调节池,可将白天和夜间的不同进水浓度混合,起到匀质作用,为后续处理工艺提供良好运行保障。
▷ 优化措施与注意事项
☑ 二次提升泵恒水量运行:需通过PLC编程控制实现。若未进行程序控制,则调节池无法发挥相应工艺功能,增加不必要的能耗。
☑ 适用范围:处理水量大的污水厂拥有更大的污水收集管网,无需具备水量调节功能的调节池。同时,大容量调节池占地面积大,需根据实际处理水量合理选择。
☑ 经济核算:在推行节能降耗的运行模式下,调节池的工艺功能需进行精细经济核算,以确定是否建设。
▷ 重要性与应用
近年来,气候变化加剧,污水厂收纳区域的降雨量变得更加多变。因此,在近期建设的污水厂中,雨水调节池的设置被推荐甚至强制实施。然而,调节池的运行管理在多数污水厂仍是空白。随着降雨复杂性的增加,合理利用调节池来避免污水处理过程受到高负荷冲击,已成为新的工艺控制要点。